2012-07-11

[ 法國 ] 巴黎-皇宮 Buren's Columns @ Palias Royal, Paris

(Time Period 2012/06 @ Paris,France)

原本沒有排這個景點,因為我對觀念藝術... 還是不懂
我的確一直疑惑著... 「這樣也可以被稱為藝術 ?」

會繞到這皇宮看 Daniel Buren 的作品,是因為一大早羅浮宮還沒開 ^^

我看著行人不斷的從那端穿越條紋柱得走來消失,看了好久
非常好看,然後我想到講義上行為觀念的展現
於是.. 我又重新去看了觀念藝術的描述

最後一段的訪談說得好
 很多藝術家們認為,藝術表現是自由的,
  但事實上,自由是有條件的,它必須回應某種要求


皇宮  Palias Royal 

曾經在講義上看到的圖片出現在眼前,還是有種... 有趣的感覺

另一個角度

要比一下,是 8.7 公分吧 !!! (笑)
驚 !!! 忘了帶最重要的尺來量,死觀光客真的要做得這麼極限嗎?

我在條紋中,後面的行人入鏡得剛好
驚 !!! 忘了穿條紋衣,死觀光客真的要做得這麼極限嗎?

我開始看著行人不斷的從那端穿越條紋柱得走來
驚奇的非常好看,走路的速度、姿態與旋律

這張我也挺愛的

就這樣我竟然看了好久
然後我想到講義上行為觀念的展現,藝術與非藝術間的互動...

接著我也想看旅遊書上介紹的 銀球
但走遍了皇宮都找不到,只好問人了

工作人員領我走到這裡說:很抱歉,因為在上面所以看不到
雖然沒看到,但我不得不再次的說:「法國人很有耐心呀 ?!!!」

<< 摘錄 - 公共藝術 >>

現年73歲的法國藝術家丹尼爾‧布罕(Daniel Buren),是當代重量級的藝術家,也是六○年代以來極限主義的重要代表人物。2002年,在巴黎龐畢度中心舉行的大型特展「不曾存在的美術館」,是對其藝術成就的肯定。


1965年,布罕受到市集小店遮陽棚的條紋帆布啟發,遂開始持續卅八年、著名的條紋系列創作。就像經由魔術師棒子揮動下的魔法般,巴黎皇宮的中庭、德國美術館、比利時的大學醫院、日本東京I-land車站等等歐亞等地重要公共空間,被寬度絕對是8.7公分的紅白、藍白、黑白或綠白等雙色相間的各式作品"佔領",原有的空間感徹底改變,成為很有"布罕味"的場所!


當然,許多人心中一定很納悶,以條紋相間的型式改變空間氛圍,就可以稱之為「偉大的藝術家」嗎?其實,型式只是藝術家創作思考的"產出"而已。布罕最重要的創作中心思想是「淡化作品中具象的內容,並捨棄敘事性的主題。」而採用8.7公分寬的條紋如此一致性的元素做為中心創作語彙,無疑地,相當地能強調作品絕對客觀、不具備人格的特色。


布罕的藝術表現在保守的六○年代,是相當罕見的。這位藝術家年輕時與另外三位藝術家組成的極限藝術團體BMPT,在1966年到1967年,曾經舉辦了一系列主題不斷重複的集體創作,四人分別不斷繪製直線、橫線、小點及圓圈。雖然此一前衛作法,在當時的藝壇上引發了「是否為藝術」的激烈爭論,但透過這樣集體創作的型式,亦讓布罕有機會重新檢討、評斷現代藝術外在形態的極限,及藝術中隱含的政治及文化等內在意涵。


因此,他捨棄了傳統的畫具,開始使用在法國垂手可得的遮陽棚條紋布料作為創作媒材。1970年,他在未獲官方同意的情況下,在地鐵站前放置了140條布旗,這樣的舉動引起了大眾廣大回響。後來,他改用一種具粘性的貼紙「條紋紙張」來創作。從此以後,他的作品可以不受限制地任意地出現在牆面、手扶梯、火車、船帆、旗幟,甚至是美術館警衛的制服上。這樣一反常態的表現手法,其實是對博物館或美術館保守觀念提出的一種反思。


雖然,早期美術館如紐約古根漢曾因擔憂他的作品太過大膽而取消他的展覽。但數年之後,他開始成為各大美術館邀約的對象。1986年,他獲密特朗總統(Mitterrand)的支持,在巴黎皇宮花園創作了第一件公共藝術「羅馬廢墟」。這件金額高達一百萬法朗(約合當時台幣六仟萬)的作品毀譽參半,保守的人認為作品破壞了十八世紀宮庭的古典美感,但欣賞的人則認為這件作品成功且大膽地在古蹟中融入了現代藝術。


不過,對布罕來講,無論是美術館的展出、或是戶外大型公共藝術,他始終堅持創作的三個先決條件:
一、「達到極限」(a minimis)的創作,使用相同的創作語彙(8.7公分寬的條紋);
二、「定點展出」(in site)的創作,作品根據它所屬的展出地點而創作;
三、「依據時間」(tempresuo)的性質來決定它存在時間的長短。換言之,他的藝術,不論是裝置或是永久作品,完全是依據時間及空間而創作。


那麼,他對公共藝術的主要看法為何呢?在民國八十九年的藝術家雜誌中,一篇王玉齡小姐對布罕的專訪,他說明得很仔細:「很多藝術家們認為,藝術表現是自由的,但事實上,自由是有條件的,它必須回應某種要求。事實上,藝術家接受委託製作公共藝術品由來已久,中世紀的畫家們為教堂作畫,他們必須思考如滿足訂畫者的需求和喜好;而現代的公共藝術委製比較好的是,提供給藝術家一個場地和經費,由藝術家自行創作,這個場地也同樣具備了美術館的功能,展示著藝術品。不過,兩者最大的不同是在美術館的展覽即使是會造成爭論,有美術館的保護,藝術家還是可以自由發揮。不過,公共景觀中的藝術品就要面臨很多周遭環境的問題和限制,必須去思考如何配合及克服。而且,如果最後結果,作品不受大眾的喜愛,就會遭致非議及責難,壓力很大。因此,事先必須就整個客觀環境去觀察、衡量、適應,才能真正掌握地點環境與大眾需求,而獲得他們的認同和肯定。」


看完了他的介紹,你是否對丹尼爾‧布罕(Daniel Buren)這位法國當代重量級的藝術家及所謂的「當代藝術」有更深地瞭解了呢?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